《环境考古概论》
发布时间:2019-01-15 10:20
一、课程名:环境考古概论
二、课程号:106258020
三、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实验课
四、学时:32
五、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环境考古学的发展简史、研究现状、发展动向、学科属性、地位和作用、环境考古工作中常用的实验和分析方法、第四纪环境演变等;通过实验内容了解考古遗址样品采集和前处理的相关方法,并认识到化石鉴定与遗址古环境分析的重要性。
期望通过本教学课程的逐步展开,将环境考古意识渗透到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综合型的现代化考古人才。
六、教材:自编
七、教学大纲
第一章 环境考古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意义(4)
1.1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1.1.1 什么是环境考古
1.1.2 环境考古的研究对象
1.1.3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1.1.4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内容
1.2 环境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
1.2.1 国际环境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
1.2.2 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形成
1.2.3 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
1.3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意义
1.3.1 环境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3.2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环境考古研究的基本方法(6)
<!--[if !supportLists]-->2.1 <!--[endif]-->野外调查与采样
2.2 文化遗存和沉积物的年代
2.2.1 文化遗存的年代判定方法
2.2.2 树木年轮断代
2.2.3 AMS14C测年
2.2.4 释光定年
2.2.5 古地磁断代
2.3 微体古生物遗存分析
2.3.1 孢 粉
2.3.2 植硅石
2.3.3 植物大化石
2.3.4 有孔虫
2.4 第四纪藻类植物的特征与演化
2.5 沉积环境分析
2.5.1 粒度
2.5.2 地球化学元素
2.5.3 重矿物
2.5.4 锆石
2.5.5 磁化率
第三章 长江流域遗址时空分布变化研究(4)
3.1 长江流域古文化类型
3.2 古文化类型时间分布
3.3 古文化类型空间分布
3.4 全流域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第四章 典型遗址考古地层学研究(6)
4.1 骆驼墩遗址地层分析
4.2 河姆渡遗址
4.3 中坝遗址地层记录的人地关系
第五章 中国第四纪地貌与环境演变(4)
5.1 第四纪重要气候事件
5.2 温盐环流
5.3 海面变化
5.4 青藏高原抬升
5.5 季风
5.6 自然沉积记录的史前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第六章 史前和历史时期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演进(4)
6.1 古洪水事件
6.2 旱化趋势
6.3 古海面变化
6.4 遗址地层中的地震问题
6.5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6.6 人类文明对环境的适应性
第七章 样品前处理实验教学及操作(4)
八、主要参考书目
朱诚、谢志仁等编著,全球变化科学导论(第二版),2006,南京大学出版社。
黄春长编著,环境变迁,1998,科学出版社。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编著,全球变化,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怀仁主编,第四纪地质, 1987,高等教育出版社。
夏正楷,第四纪环境,1997,人民教育出版社。
汤卓炜编著,环境考古学,2004,科学出版社。
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第二辑),1991/2000,科学出版社
莫多闻、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四辑),2006/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昆叔著,环境考古,2007,文物出版社。
2000年以来的《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学报》《华夏考古》《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第四纪研究》《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
九、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50%;实验课程30%;课后作业20%。
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 版权所有 如有问题和建议请联系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四楼 邮编:610064
Tel:8628-85417695 Fax:8541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