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发表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史前农牧人群饲养家羊方式

发布时间:2024-09-25 12:33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单位,以High-elevation sheep and goat provisioning on the Tibetan Plateau, 3000–2200 BP(《青藏高原距今3000–2200年前的高海拔绵羊与山羊饲喂》)为题,在国际著名考古学专业期刊Antiquity(《古物》)在线发表揭示青藏高原史前家羊饲养方式的重要研究成果。近年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青藏高原考古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揭示奶制品生产等牧业经济活动对古人长期定居青藏高原十分重要。青藏高原已发表的动物考古研究表明,绵羊与山羊一直是高原古代牧人主要利用的家畜,故,理解古代牧人如何管理家羊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生业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此前四川大学青藏高原考古团队在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琼结县邦嘎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发现,遗址中家羊的自然死亡率较高,这可能与高原的极端气候有关。高自然死亡率会导致羊群规模增长缓慢,严重影响高原史前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早期高原牧人如何应对这类严峻的环境挑战,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

为了探索这一问题,该研究运用序列稳定碳、氧同位素的方法,分析了邦嘎遗址出土的古代家羊牙齿。大量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牙齿牙釉质的稳定氧和碳同位素值与动物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密切相关,因此,遵循动物牙釉质生长规律,逐层钻取牙釉质检测的稳定碳、氧同位素值,能追踪该动物个体一定时间内的食物和饮水来源,以此观察古人对动物的管理策略。该方法近年大量运用于非洲、欧洲及欧亚草原地区考古研究,成果丰硕,极大拓展了学界对古代牧人牲畜管理策略的认识。该方法要求对具体研究区域的稳定碳、氧同位素自然背景数据有充分的了解,但邦嘎遗址所在的位置海拔高,且气候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与植被情况迥异于此前该方法主要应用的地区。所以为了将该方法准确应用到青藏高原南部,本研究首先从邦嘎遗址附近收集、分析了14颗现代成年绵羊和山羊牙釉质样本,结合当地现代家羊的季节性移动、食谱及水源等信息,建立了遗址当地稳定碳、氧同位素的研究基线。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从邦嘎遗址的10颗距今3000–2200年前的绵羊及山羊下颌牙齿牙釉质上,采集了160余份序列样品,检测了其中稳定碳、氧同位素值。结果显示,大部分古代样本的稳定氧同位素值变化幅度小,其中个别动物全年稳定氧同位素值差异极小。由于遗址的位置受印度洋夏季风的明显影响,自然地表水中稳定氧同位素值季节差异显著,遗址古代家羊的氧同位素却并未呈现这种模式,这表明地表水可能并非邦嘎古代家羊的主要水源,它们的饮水极可能是由牧人提供的井水等氧同位素季节变化不明显的地下水。稳定碳同位素数据同样显示出明显的人工控制羊的食物的迹象。邦嘎部分古代家羊可能全年都固定食用某种的C3(碳三)植物,结合邦嘎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这种C3植物极有可能是青稞(大麦)。邦嘎还有部分家羊曾大量甚至全年食用C4(碳四)植物。邦嘎遗址海拔近4000米,自然环境中鲜见C4类植物。结合遗址及周边的古代与现代植物数据,本研究推测邦嘠古代家羊大量食用的C4植物的来源有二,一种可能是邦嘎或周边同时期其它遗址先民曾种植粟、黍等C4类作物,另一种可能是邦嘎古代家羊曾被带到盐沼等可能生长有耐盐的C4类植物的环境中。考虑到遗址个别古代家羊全年都大量食用了C4类植物,即便盐沼等环境中的野生植物是它们C4食物的主要来源,邦嘎古代牧人也需要有意识地收割、储存这些植物,才能保证全年稳定供应。图 邦嘎古代家羊牙釉质稳定碳、氧同位素数据总体而言,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距今3000-2200年前的青藏高原南部高海拔地区,人工控制家羊的饮水和食物来源是维持牧业的关键策略。这种策略与目前已知的古代欧亚地区以及现代青藏高原的家羊管理策略不同。研究和文献记录表明,古代欧亚和现代高原牧人主要通过在不同地点牧场之间的季节性移动(转场),来维持牲畜全年的食物及饮水。邦嘎遗址所见的这种高人工投入的家养管理策略,为我们理解史前极端环境中牧业的维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目前世界上印度洋季风环境区的同类研究较少,文中发表的现代及古代家养食草动物牙釉质稳定碳氧同位素数据,对今后该区域内相关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也是吕红亮教授领衔的四川大学青藏高原考古团队近年来发表的第六篇以邦嘎遗址为中心的研究论文,这些成果发表于《考古》、Science Advances、Antiquity、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等国内外期刊上,从田野考古、陶器分析、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和遗传学等角度,详细重建了以邦嘎为代表的高原腹心地带史前牧人的文化与经济样态。四川大学青藏高原考古团队在邦嘎的考古工作,是青藏高原为数不多的史前遗址深度研究案例,已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在青藏高原考古研究中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专职博士后张正为,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吕红亮、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刘歆益,共同作者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夏格旺堆、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陈心舟、徐海伦、宋吉香、德国马普学会地球人类学研究所唐莉,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Petra Vaiglova。本文开放获取,全文及附件见:https://doi.org/10.15184/aqy.202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