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天法地:中国古代早期宇宙结构的认知与抽象化表达

发布时间:2023-03-22 09:32

 

卷首语

 

象天法地:中国古代早期宇宙结构的认知与抽象化表达

 

在第十二期关于法天成象的主题中,我们曾经以古代墓葬中的星象、四神与十二辰为引,探讨与之相关的墓葬材料背后所蕴藏的宇宙观念。这种观念是对宇宙的形象化描绘,较为直观。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早期还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抽象化宇宙观念表达形式,即以抽象的数字和符号系统来模拟宇宙及其运动。本期我们便将视角转向此处。

《淮南子·齐俗训》云: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其中的天圆地方”“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便已道出古人所谓宇宙即时间与空间。因此,古人对于宇宙的认知实质上是基于空间(即宇)和时间(即宙),在天圆地方的思想背景下,不断填充和完善空间与时间的表达元素,并使各元素之间互相配合,最终形成一个架构完整的浓缩宇宙模型即

所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早期人们所认知的宇宙结构,其上的诸多线条与符号相互配伍,用以表达具体的空间与时间。中国古代传统的空间观有四方(即东南西北)、五位(即东南西北中)、八位(即八卦之位)、九宫(即乾、坎、艮、震、中、巽、离、坤、兑各宫)、十二度(即十二次)等;与空间相配的时间观有一年四季、十二月份和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后期还出现了十二月将、三十六禽等元素。这些宇宙观念难以用形象化的图像去描绘,只得以术数化语言表达,以符号与线条分别对应不同的术数语言,先定空间,再定时间。如用代表四仲 “└”“/”分别代表四钩四维,先定四方五位。再沿四方排列四季、十二月份等时间要素。空间与时间上的相互配伍,形成了整体概念,从而构成一种特有图像——“式图式图含义丰富,包罗万象,反映了时人观念中宇宙模式和结构的抽象化、术数化表现。

伴随着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这一宇宙想象和模拟也出现在丧葬活动中。目前,与相关的材料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积累,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常见与之相关的遗存。典型类式图材料有战国秦汉时期术数家用来占卜的工具——式盘(如人们较为熟知的安徽阜阳双古堆汝阴侯墓所出两件分别由天盘、地盘构成的式盘)、出土简帛上的图式(马王堆帛书《式图》、北大汉简《揕舆》篇、孔家坡《日廷图》等),甚至敦煌卷子中时代较晚的宅经葬书也受其影响。此外,还另有一些简化类式图材料,虽不似前述典型类那般具备完整符号系统,但其图案的主体结构仍具备基础图式,如六博(博具棋盘上的图式)、博局镜等物。

对于以及相关材料所表达的宇宙观念,学界已有诸多成熟研究和优秀论著。以往学者们多讨论术数问题,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关注到式图本身及图像演变等问题,进而考察其背后的宇宙观及背景。本期我们以中国古代早期宇宙结构的认知和抽象化表达为主题,选取几篇从不同材料和角度为切入点的研究,重在对该类图像表达及背后所蕴含早期宇宙观的解读,以期引起学界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期推送概览

Summary of content

内容摘要

上古宇宙观的考古学研究

——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钟离君柏墓解读

 

冯时

 

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钟离君柏墓的发现不仅为钟离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墓葬形制完整地展现了上古宇宙观的丰富内涵。本文将考古资料与文献史料互为印证,揭示了墓葬自封土以至墓室的六层结构所具有的文化含义。以五色土遗迹以证月令思想,圆璧遗迹以论盖天观念,放射遗迹以明星象至象征,土丘遗迹以见形埒观念,山缘遗迹以示八极观念,形墓室以究宇宙观之发展。墓葬独特形制的设计旨在体现以祖配天的传统宗教观,体现了淮水流域古代文化的地域特色,并对邹衍学说的形成及《淮南子》宇宙观念的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

 

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二本,第三分,2011年。

 

Summary of content

内容摘要

西汉早期的天地模型

——以马王堆帛书《地刚图》及《堪舆》为中心

 

黄儒宣

 

本文解说《地刚图》各别元件的名称及功能,分别为纲、縜、地中,整幅图画以方形大地象征车舆。其上书写文字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为四时寒暑风雨出入之处;干支代表冬夏二至及五行之节,彰显大地气候的更迭。于省吾旧藏汉象牙式盘背面刻有天刚是天盘的名称,因此地刚可能是地盘的名称。完整天地结构为:方形车舆之上有纲绳联络圆形车盖,最终维系于北斗。

《堪舆》北斗之神雄左行,雌右行,应分别行于天、地。其名的通假,象征天之北斗;象征地之车舆。附图大罗图地支右行,蕴含大地右行的观念。两汉之际纬书地右动的思想来源,至迟可往前追溯到西汉早期的数术文献。

 

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本,第四分,2019年。

Summary of content

内容摘要

抽象宇宙:汉代式盘类图像的图式观察

 

王煜、康轶琼

 

本文以式盘、六博、博局镜、占卜简牍等器物上的常见图式(由于式盘包括各种图式且系统最为完整,我们统称为式盘类图像)为中心,将出现在上述器物上的图式归纳为钩绳图、博局图、八位图和罗盘图几种形式。这些图式是当时一般观念中对于宇宙模式的抽象表达和术数化、符号化的表达和模拟。这种模拟方法以式法和博法为主,式法在操作中,使天盘以斗柄的选择方向为准,即左行(逆时针),而地盘相对右行(顺时针),占看与天盘对应的地盘上的干支,从而达到占验的目的。博法则通过投掷六枚博箸,以博箸的变化和组合推动十二棋子在博局上运行,正象征着代表阴阳六爻推动十二辰在宇宙之中运转。

 

载赵俊杰主编:《春山可望——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133-159页。

Summary of content

内容摘要

式、穹窿顶墓室与覆斗形墓志——兼谈古代墓葬中象天地的思想

 

赵超

 

覆斗形墓志(或称盝顶形墓志)是中国古代墓志中(特别是北朝中晚期至宋代之间)曾经占据主要地位的一种形制。本文拟就它的形成原因及其形制的意义作一些讨论。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覆斗形墓志,属于北魏中期。在此之前,墓志外形有小碑式、长方形或方形石板式以及长方形墓砖铭等。在北魏以前的墓葬中,与覆斗形墓志的形制最为相近的陪葬器物主要有三种:温明、方盒、式。尤其是温明与式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对于墓志形制及其含义影响最显著的就是。覆斗形墓志的整体,恰似一件放大了的式,又像一个缩小了的穹窿顶墓室。它的志盖,从形状与纹饰上来看,其设计思想正是用它象征天穹,与式的天盘、穹窿顶墓室的顶部意义相同。

 

载《文物》1999年第5期。

 

END

编辑 | 康轶琼 王丁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