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通讯 | “西周青铜器和南方青铜器”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23-02-16 15:47

2022年12月2日15时,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宫本一夫教授“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系列讲座课程第三讲“西周青铜器和南方青铜器”在线上举行。讲座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映福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李映福教授作为主持人先对宫本一夫教授的学术背景进行了介绍。随后开始讲座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5.jpg

李映福教授主持讲座

 

首先,宫本教授针对上一场讲座同学们关于早期国家定义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按J. Friedman和M. J. Rowlands的新进化主义模式,二里头文化和商代可被定义为“亚洲”的国家,具有锥形氏族关系,以氏族为单位并形成阶层。Skalnik和Classen认为早期国家应满足七个条件,包括阶层社会、能够成立阶层社会的很多人口、社会上恒久的盈余、按地缘关系而非血缘关系组织的社会成员、中央政府、具有强制力的政府、支持正统性的意识形态。然而,商周时期的中国在社会结构方面仍以氏族关系为基础,这一情况与新进化主义模式的“亚洲”国家相似,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其他则都满足Skalnik所提出的条件,由此也证明氏族关系下同样可以开始早期国家。

宫本教授从而结合中国的情况对早期国家做出定义,在Skalnik和Classen除地缘关系以外几个条件的基础上,早期国家应处于形成有重层锥形氏族关系的阶段,锥形氏族关系最高位的地方即为政治所在地,这一所在地会在城市的特殊构造里出现;同时,社会分工展开,贵族为维持锥形氏族关系而占有从属的手工业者;为维持锥形氏族关系,贵族们还将祖先祭祀仪礼化来表示自身的正统性,并向周边酋邦提供青铜彝器进行统一的祖先祭祀,以体现拟作的同族关系以及酋邦的服从;最后为确立广领域的支配制度,完成宗教和精神基点的统一。

 

随后宫本教授将以上关于早期国家定义的要素在考古学中进行考察,认为以上几个要素在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依次出现并逐渐优化,最终于第四期成为完整的早期国家,因此可以说二里头文化按着次序形成了早期国家。但与商文化相较而言,二里头文化处于早期国家形成的萌芽期。商王朝的成立统合了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沿用了二里头遗址的制造集团来进行青铜礼器生产,完成祭祀或宗教的统一,并在原有礼器组合基础上增加了鼎、簋,达到广域范围内的政治统合。纵观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祭祀模式,乐器类从陶寺到二里头文化出现,到商代消失,又在西周时期重新兴起;酒器类从二里头文化开始延续至西周早期;盛器类主要由先商使用,炊器类则主要属于岳石文化,二者皆自商代开始延续。宫本教授认为这些器类变迁反映的是祭祀活动内容的变化,与政治内容联系紧密。

 

6.jpg

宫本教授进行演讲

 

讲座的第二个部分,宫本教授首先展示了商代晚期南方与中原相似的青铜器物,包括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以及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出土的大口尊和罍,虽然形制与中原同类器相似,但其所施鸟纹、兽纹在中原青铜器中都不常见,饕餮纹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并引施劲松、张昌平、难波纯子等人的观点将它们称为“南方青铜器”或“华中型青铜器”。这些器物的出土地点多位于铜料产地,宫本教授推测在商中后期,商王朝的控制范围缩小,南方即开始模仿中原青铜器的形制独立制作铜器,而以尊、罍为主的器物组合体现出他们与中原地区不同的祭祀活动。

 

南方地区对中原铜器的模仿产物还包括铜铙。宫本教授提到从商代晚期中原开始出现的铙,形制有大、中、小型的区别,且在墓中常以三件为一组合出土。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墟出土的铙普遍较小,器高在20厘米以下,而南方出土的铙形制相对较大,器高达约40到50厘米。依照纹饰的变化,宫本教授对南方出土的大型铙进行了类型学编年分析,认为器物上所施饕餮纹也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别,反映出南方对中原铙的模仿与改造;在演变过程中,南方铙逐渐增添了“旋”、“篆”、“枚”等部位,这些都是在中原铙上所不见的,且用于悬挂的“旋”部指向两地铙的用法差异。

 

此前多位学者曾提出过甬钟南方起源说,主张中原的甬钟来源于南方的大型铙。宫本教授认同此观点,并做了更深入的分析。西周前期的甬钟具备“干”和“旋”,一方面表明其用法与商代中原铙不同,为悬挂使用;另一方面,其“干”部来源于西周前期的中原铙,而“篆”和“枚”则是受到了南方铙的影响而产生。因此可以说,周文化的甬钟应该是中原铙和南方铙文化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宫本教授根据甬钟篆间和正鼓部位的纹饰对周文化甬钟进行了分类,并与各类甬钟的出土背景信息结合对应,认为甬钟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各类甬钟间存在固定组合共同出土关系和依次的早晚演变关系,这在叶家山M111、大河口墓地M1017等墓葬的出土材料中都可得到应证。同时,甬钟在西周前期和中期往往以三件为一组的组合方式随葬,这也是对中原铙用途特征的继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带有铭文的甬钟更多地出现在南方。

 

商代晚期铜器的铅同位素显示,从殷墟第二期开始,中原铜器逐渐开始使用来自南方的原料,这种现象持续至殷墟第四期,此时南方不再向中原提供铜料,原料交换的结束反映出政治关系的变化,而这也是南方大型铙发达的时段。到了西周时期,依据近年对竹园沟墓地、茹家庄墓地与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铅同位素比较分析结果来看,中原、南方两地的部分原料大致相似,可能代表着周王朝重新获得了南方地区的铜料资源。与“昭王南征”的历史记载相对应,宫本教授推测在西周早期,周王朝对南方铜料的需求使他们结合中原铙的部分特征将南方的大型铙进行改造制成甬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与南方祭祀活动的共有,以此缔结两地集团之间的政治关系,最终促成南方铜料资源的提供。

讲座主要内容结束后,主持人李映福教授对宫本教授的精彩讲座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提出同学们可以在讲座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并对宫本教授系列讲座的第四讲表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