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西南天地间 摹画人群与文化——四川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2-09-27 10:36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生物考古实验室隶属于四川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中心下辖12个实验室之一。其缘起可追溯到2006年初建的体质人类学实验室。现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三楼,实验室面积约160平方米。
实验室调节与实验室库藏
目前实验室拥有MicroScribe G2X System三维数字高精度测量仪、图像工作站、显微镜、人体测量仪等设备,主要开展人类骨骼鉴定、性别年龄判定、身体发育评估(身高、体型)、人体测量学、人体骨骼形态学、骨骼人工变形与古病理研判、牙齿人类学、古人种学、人类骨骼同位素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考古学的应用等实验项目。实验室还基于三维数字高精度测量仪开设人体骨骼鉴定及数据量化、人体骨骼形态观察与三维建模、人体骨骼三维几何测量与牙齿微形态观察与测量等实验项目。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得到学校、学院大力支持,改善基本实验条件,完善实验设备设施,为标本收藏、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实验室得到全国各地考古、文博界鼎力支持。在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工程文物考古工作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长江上游干流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向家坝库区、乌东德库区、白鹤滩水电站、双江口水电站等)参与人类生物考古基础信息野外采集、样本处理、分析送检和研究等工作,建立了人类生物资源保存匮乏地区田野考古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目前,库藏样本涵盖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南山地、黄土高原、华东、华南等地,既存考古遗址出土人类遗骸生物标本四千余例,年代跨更新世晚期至明清,是我国西南、乃至中国南方库藏最为丰富的人类生物资源标本库。
实验规则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针对西南地区人类生物遗存保存不佳的现状,立足田野,摸索出一套骨质保存脆弱地区考古遗址田野遗存采样策略,以最大限度采集、保存、收藏古人类遗存标本,联合国内外科研人员开展古DNA、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科研尝试,尽最大努力提取考古信息。难度虽高,还算有效,值得总结,供同行同好参考。
01.采集策略立足田野、信息完备、能采尽采、应收尽收、室内筛选、科学保藏、共建共享,永续利用。
02.库藏标准区时分块、一人一箱、颅体分装、软质防护。
03.实验规则人伦教育为先,一次研究一例,轻拿轻放为尊,无损制模磨样,顺序不可颠乱,协同共享共赢。
04.科研宗旨考古先行、学科交叉、团队融合、科研协同、融进文保、长效共赢。
05.管理开放实验室全年全时全员开放,供本、硕、博各阶段学生开展实验实践,完成学位论文及科学研究。
同时,欢迎国内外文博机构、高校等科研人员参访、交流、观摩,开展合作研究与知识分享。
实验课程与人才培养
实验室为本科生开设了《体质人类学概论》课程,同时建议重点修读《中国考古学》(1-4)、《国外考古概况》、《科技考古》、《田野考古概论》、《田野考古发掘》、《田野考古调查》、《触摸过去:考古与人类》等课程。针对研究生,实验室开设了《科技考古概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研究(生物考古)》、《生物考古专题研究》、《生物考古实践》,同时建议重点修读田野考古、分子考古等相关课程。
课程实践
实验室着力培养“有全球视野、有历史深度、有人文情感、有科学理性、有考古情怀、有实干能力”的“六有”考古人。在实验课程体系中通过“跨学科专业-贯通式”、“探究式-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学科壁垒,为有国际眼界、基础理论扎实、掌握一流研究手段、具备一流研究能力、满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一代青年考古工作者的成长不断努力。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验技术项目等搭建学生成长平台助力尽快成长。近年来,多位学生进入吉林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深造,攻读硕、博士学位。
实验室定位
当前针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系统研究的考古学分支领域被称为“人类骨骼考古”,中国考古学会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常汇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学术研讨,推进学科发展。通过全面系统的考察人骨遗存可了解古代人群的社会结构、人群组成、身体发育、食物构成、营养与健康等,还可探索人群来源、基因交流、族群融合过程等,为研究古代文化变迁与更迭提供人群生物学视角的实证。人类骨骼中蕴含的信息非常广泛,其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不容小觑。尤其是古代人骨蕴含着久远年代“人类自身”丰富的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文化价值。
此外,作为“先世”、“先祖”人群,人类骨骼本身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其文物属性具备不可替代性,结合历史研究等提供的信息及其阐释意义,对于理解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理解当下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的关系,评估未来生存状态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着人类骨骼研究的重大科学意义,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生物考古实验室立足西南,放眼全国,着力探索古代人群体质演变、生业模式转换,人群流动、融合与文化整合,探寻人类骨骼考古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近期工作
实验室参与国家“考古中国”川渝地区文明进程研究项目及四川省“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构建“四川地区古代人类骨骼及遗传数据库”,涉及的遗址主要有成都宝墩古城、大邑高山古城、成都商业街船棺,重庆巫山大水田,云南剑川海门口,西藏那曲布塔雄曲,郑州荥阳青台等。实验室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山古城宝墩文化人类骨骼考古研究”。
目前,研究侧重主要体现在以体质人类学基础研究为底色,充分发挥库藏人类骨骼遗存蕴含的生物信息,从稳定同位素、古DNA等视角切入,结合出土背景进行综合性的考古学观察。
未来愿景
(一)实验室规划:以四川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为基础,联合国内外相关单位开展藏彝走廊古今人群基础生物遗传信息数据库建设,建设中国西南人类生物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南中国古人类信息数据库,构建“全球健康史计划”亚洲模块的南中国研究中心。
(二)科研愿景:以人类遗骸为中心开展人类遗传(基因型、表型)、骨骼稳定同位素、古DNA、古蛋白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研究,为现代族群的人群汇聚历史、形成过程、人群迁徙历程和族源追索等提供考古学实证。
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 版权所有 如有问题和建议请联系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四楼 邮编:610064
Tel:8628-85417695 Fax:8541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