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文明:四川大学考古队的夏天

发布时间:2022-08-31 11:24

面朝黄土,发现文明遗韵;跋山涉水,探寻历史幽微。2022年的夏天,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在四川、西藏、青海、云南、贵州、湖南、重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成绩。

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由著名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创建,是全国首批开设考古学专业的三所大学之一。近年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布局科技考古、山地考古等新领域,在西南区域考古、中国历史时期考古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学院重视将学术研究与田野实践密切结合,用专业与努力,成为探寻中华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2年,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组成13支考古队,主要利用暑期奔赴各地开展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

在西藏阿里地区的班公湖南岸,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带队,胡越副教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赤烈次仁老师带领的10人考古队在海拔4300米的夏达错遗址,发掘了一处8000多年前的湖滨狩猎采集者营地,并在班公湖南岸区域开展了牧业聚落的民族考古学调查,访问了西喜马拉雅高山地区牧人的全年活动轨迹及其物质遗存。

1.png

夏达错遗址<span style="color: rgb(81, 81, 81);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32px; background-color: rgb(252, 252, 252);">发掘场景</span>

2022年7月,由四川大学、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夏达错遗址开展调查发掘工作。

在西藏山南市,由李帅副教授、杨锋博士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扎西次仁3位老师带领的16人考古队对结桑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了40座墓葬,对探索西藏腹地的考古学文化和吐蕃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考古队还对该墓地所在的温曲河谷开展了田野考古调查,新发现了几处墓地、遗址和岩画。

2.png

2022年7月,结桑墓地考古工地发掘场景

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羊曲考古队,对东果滩遗址、香让沟南遗址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发掘。吕红亮教授、杜战伟副教授、宋吉香副教授、孟琦博士、韩芳博士5位老师及21名学生,发现了丰富的前陶细石器遗存、宗日文化、卡约文化的遗迹和遗物,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先秦时期的狩猎采集者和早期农牧人群的文化、生业、社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

3.png

2022年7月,四川大学青海羊曲考古队工地合影

在四川广汉市,黎海超教授带领6名学生开展三星堆遗址5号和7号“祭祀坑”的清理与器物提取工作,并进行了6号“祭祀坑”木箱的模拟焚烧实验,相关发掘成果得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4.png

黎海超教授正在对7号“祭祀坑”的龟背形网格状器进行细致的清理工作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由李映福教授、李玉牛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付杰等组成的冶金考古团队参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的维西县吉岔遗址发掘。历时5个月的艰苦奋战,发现了青铜时代的大型石构建筑、炼炉、墓葬等遗迹和一批冶炼遗物。吉岔遗址的发掘成果,印证了李映福教授提出的“西南山地金属之路”的理论,对于探讨西南地区夷系冶炼技术的起源与传播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坚实证据。

5.png

2022年8月,李映福教授、苏荣誉教授等专家在维西县吉岔遗址讨论炼炉形制

6.png

2022年8月,云南维西吉岔遗址,原海兵副教授与付杰博士研究生及其他硕士研究生在探讨墓葬现象

在湖南桑植县,川大冶金考古团参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的桑植官田冶铁遗址发掘。从3月到8月,从棉衣到短袖,经过半年的田野发掘,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铁工业作坊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揭露出的长方形地穴加工炉、陶范、铁器、炉渣等一系列铁工业遗存,勾勒出汉晋时期武陵山地区独具特色的铁器生产加工图景,为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7.png

专家组现场查看出土遗物

在贵州贵安新区,为配合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的建设,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对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古代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四川大学考古队由白彬教授领队,1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发掘。迄今为止,四川大学考古队探明墓葬已超过100座,完成发掘45座。

8.png

2022年8月,贵州贵安新区洋沟土M4出土器物

在四川眉山市,由白彬教授带领的眉山市石窟寺调查队持续在彭山区、青神县开展石窟调查工作。目前调查队已经完成30处石窟寺的调查工作,包括彭山区内所有的石窟造像点以及青神县的大多数石窟寺。

9.png

2022年8月,石窟寺考古调查队员在青神县青杠坡造像点进行现场调查、测绘。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张长虹教授、张延清副教授带队对石渠县海拔4200米的三处玛尼石经城(墙)遗址:松格玛尼、巴格玛尼和穆日玛尼进行调查,采集整理了石经城石刻的内容和图像,并对相关传说进行了文献资料收集和口述史采访,挖掘了石渠县玛尼石刻群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重庆江津区,由张亮副教授带领的重庆江津梧桐土遗址考古队对重庆江津梧桐土及周边台地展开了主动调查和试掘,以探明区域内汉代以前遗存的分布、范围和堆积情况。

10.png

2022年7月,江津梧桐土遗址,张亮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杨潇在查看探孔所出土样

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何元洪博士带队的四川大学三江源考古队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开启了长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工作第二阶段的征程。一个月里,师生们在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高原上,完成了杂多、治多两县80多个新文物点的考古调查,填补了该区域的诸多考古学空白,为下一步合理保护、传承和利用长江流域文物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11.png

2022年7月,三江源考古队在澜沧江源考察

除了以上的田野考古实践,不少师生们在考古材料整理工作中也收获颇丰。

在湖南澧县,青年教师马永超博士带领一支“00后”为主的队伍,整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秋冬季鸡叫城遗址东南区发掘资料。面对高温天气,同学们从未叫苦叫累,以高效率超预期完成任务,令马永超十分惊喜。

12.png

2022年7月,湖南澧县城头山考古工作站,鸡叫城遗址考古队成员薛润隆在统计出土陶片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由赵德云教授带领的海门口遗址整理工作也持续推进,师生们讨论每一块陶片的类型,不断细化遗址的相对和绝对年代序列。在整理工作之余,考古队赴石宝山石窟参观学习,寻找遗址周边的元代火葬墓遗存。

13.png

2022年8月,海门口遗址考古队成员与前来基地指导工作的四川大学讲席教授李水城等讨论陶器特征

还有一些没有离开成都的师生,在成都彭州竹瓦街遗址、新都区龙虎村遗址、新津区纯阳观博物馆等,开展出土遗物的整理工作。

14.png

2022年7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青白江文物基地,四川大学学生李瑞瑶在观察陶钵形制并进行型式划分。

吕红亮告诉记者,开学在即,四川大学在各处的田野考古队伍目前已陆续踏上了返校旅程,师生们将在实验室穿上白大褂,借助各种现代仪器,去解码夏天收获的历史“秘密”。

“自1934年发掘三星堆遗址算起,四川大学考古队的田野考古工作迄今已有88年的历史,师生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近年来,四川大学考古队参与的多项田野考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尤其以三星堆考古、青藏高原考古、湖南鸡叫城考古等最为瞩目。这些成绩背后,有川大考古队无数个的夏天故事。”吕红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