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地学考古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云南剑川盆地海门口遗址出土陶器的岩相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26 12:26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地学考古团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国际考古学期刊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 发表题为“Primary selection? Petrographic analysis of ceramics excavated from the Jianchuan Basin, Northwest Yunnan Province, China”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陶器遗存的研究,探索早期人类对制陶原料的选择、陶器的生产工艺和文化交流等问题。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是中国发现的大型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遗址主要分布于剑湖西南部的海尾河两岸。从已有的考古发掘发现,遗址在海尾河两岸呈现不同的文化面貌,尤其是陶器,虽都以夹砂陶居多,但颜色和质地有很大不同。为更科学的判断海尾河两岸陶器的制作工艺和原料产地,本文使用测年、器物类型学、岩相学分析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XRF)等对遗址早期地层出土的陶片进行了多角度研究。通过对陶胎的结构和夹杂物(羼合料或陶土夹带的颗粒物)种类的鉴定、陶土元素和遗址地层土壤元素的测试与分析,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海尾河西岸(河西)早期人类有意识的选择石英颗粒经过初级筛选处理后,将之与黏土汇合用作陶器原料;海尾河东岸(河东)可能直接使用夹杂有原生矿物的黏土作为制陶原料。
出土陶器成分分析陶器的成分分析可以为陶器研究增加一个有价值的、互补的视角,在解释陶器的分类、使用、生产工艺和交流上具有重要价值。海门口遗址出土了非常丰富的陶器,这些陶器与滇西北、川西南其它区域陶器存在某些共性,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这些陶器进行研究,不仅对理解滇西北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制陶技术的变化、当地社会环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为青藏高原东部早期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兰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李玉牛副教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闵锐研究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索德浩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作者。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2350410495)、四川大学“双一流”人才专项基金(SKSYL2023-05)及2035先导计划(2035xd-02)资助。
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 版权所有 如有问题和建议请联系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四楼 邮编:610064
Tel:8628-85417695 Fax:8541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