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西太平洋海岸最早新石器定居和海洋适应”
发布时间:2023-11-09 10:28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地学考古实验室贺可洋特聘副研究员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文章《Earliest Neolithic occupation and maritime adaptation on the West Pacific coast》。考古科学中心贺可洋特聘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国平研究员、王永磊馆员为共同一作。该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海岸带环境变迁与文化文明演替”(T2192950)第一资助。
海洋适应,包括贝类利用、工具制造和海上航行等一系列人类行为,在现代人类扩散和生业模式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末次冰消期以来,受海平面上升淹没海岸带地区的影响,全世界范围的海洋适应加强,普遍被认为开始于约7000年前,以贝丘遗址的大量出现作为标志。本研究通过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图1)展开详细的年代学、沉积学和微体化石分析(孢粉、植硅体、硅藻)(图2),证实井头山遗址为海岸带上人类活动的原生沉积,不仅将海洋适应加强的开始时间向前推进到距今8000年前,也为海岸带地区未来的水下考古工作和史前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井头山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文化层堆积深埋在现代海平面以下约8 m,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本研究基于详细的贝叶斯年代分析,将井头山遗址一到三期的文化堆积年代确定为~8060–7655 cal yr BP。综合孢粉、植硅体等微体化石证据,发现伴随着对海洋贝类资源的持续利用,井头山遗址二期存在水稻栽培增强的现象(图2)。基于硅藻和沉积学证据重建的区域海平面,从约-8.3上升到约-6.1 m.a.s.l,对应了早全新世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的一个窗口期,同一时期在日本、丹麦、英国等一系列遗址也出现了海洋适应加强的现象;这一海平面相对稳定窗口期的前后,则是早全新世最后两次海平面跃升事件(~8400和 ~7600 cal yr BP),对应了东南欧的大洪水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人口衰落及文化间断(图3)。
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 版权所有 如有问题和建议请联系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四楼 邮编:610064
Tel:8628-85417695 Fax:8541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