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巍:如何从普通士兵成为考古学家?

发布时间:2022-05-04 11:16

四川大学

 

【导读】他在19771月参军入伍,任云南省军区边防某团战士,入伍以来一直驻守在中缅边境上的雪林哨所,是一位边防军人。高考制度改革后,他由所在部队以优秀班长身份推荐参加了全国统考,因当时军队院校尚未恢复招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在四川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因学校师资紧缺,经部队同意,他又于1983年以排级干部身份转业,1985年留校工作至今。

 

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他始终具有军人的气质和军人的风格:严格遵守时间、做事讲究效率、要让别人做的事情先从自身做起。他勇攀科学高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十多部等学术专著,相继在《考古学报》《民族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期刊、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他,就是著名考古学家——霍巍教授。近期,霍巍教授所著随笔集《江安漫笔》已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书名《江安漫笔》取自四川大学江安花园以及历史悠久的江安河。书中谈论考古学、新史学、藏学的独特魅力,记叙前辈学者冯汉骥、王尧、任乃强、杨振宁的风采,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还评介了文博考古界诸多优秀的学术新作,生动展现了一个学人成长的经历和他眼中的百千世界。

 

本文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公众号,原题为《老兵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讲述了一个普通士兵由边防哨所走向知名学府最终成长为著名考古学家的故事。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图片29.png

 

本色不改

从普通一兵到杰出教授

 

霍巍于19771月参军入伍,任云南省军区边防某团战士,入伍以来一直驻守在中缅边境上的雪林哨所,是一位边防军人。在部队最为基层的边防连队,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以突出的军事训练成绩和出色的政治表现,在入伍第二年便破格提升为班长。他时常回忆起这段历史,我们班十个人就有七个不同的民族,又要抓军事训练,又要抓营建和生产,要带领好这不同民族的兄弟们圆满完成任务,班长必须事事带头,以身作则,还要善于搞好团结。军队这个大熔炉练就了他性格坚定、做事果断、团结同志、勇挑重任的素质,对他后来人生成长的道路影响很大。

 

高考制度改革后,霍巍由所在部队以优秀班长身份推荐参加了全国统考,因当时军队院校尚未恢复招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在四川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因学校师资紧缺,经部队同意,霍巍于1983年以排级干部身份转业,1985年留校工作至今。读书期间,他时刻不忘部队培养和军人本色,不仅在学习上努力追求进步,而且还担任了1980级考古专业学生辅导员,以军人的优良作风影响年轻的学子。三峡考古实习中,驻地突发火灾,他和同学们奋不顾身地投入火海抢险救火;当地村民小孩不慎落入地质深井,他们又不惧个人安危下井救人,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当地干部群众还给学校送来锦旗致谢。

 

他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永葆军人本色不改,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他始终具有军人的气质和军人的风格:严格遵守时间、做事讲究效率、要让别人做的事情先从自身做起。在四川大学工作期间,他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行政管理上先后担任了历史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校博物馆馆长、藏研所所长等职务。虽然科研、教学和行政工作十分繁重,但他都能出色地带头完成各项任务,当好教学、科研、管理的排头兵。从教近四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军魂,不忘初心,使命在心,责任在肩,立德树人,履职尽责,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铸魂育人的楷模,同时也是我国考古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勇攀科学高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十多部等学术专著,相继在《考古学报》《民族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期刊、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二等奖两项、省级一等奖两项,并荣获中国藏学研究最高奖珠峰奖一等奖、吴玉章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奖项。先后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两次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荣获教育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被评为四川大学人文学科最高荣誉杰出教授(享受院士级待遇)。

 

在霍巍的带领下,学科建设也成绩突出。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一级学科点考古学排名上升至全国第2位,中国史排名稳居全国前8位。

 

筚路蓝缕

开创西藏考古新局面

 

霍巍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父母当年都是进藏部队中的一员,童年时代他也曾随军在康区生活多年,使他和涉藏地区结下不解之缘。在霍巍的学术生涯中,他最引为自豪的,是对前辈学者开创的西藏考古领域不断继承发展,在四川大学形成了海内外知名西藏考古学术重镇,创立了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涉藏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1990年,霍巍教授和李永宪教授第一次进藏进行田野工作,拉开了川大西藏考古的序幕。在三年时间里,他们用一双脚板丈量了大半个西藏。1992年,他们去到阿里,那时候到阿里的路断断续续要走十来天,路极其难走,好多次车陷冰河和流沙。”“进到千里无人区之后,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也没有任何救援设施,只能听天由命。”“我最担心的是出车祸,但还是碰上了,只是有惊无险,人员安全。霍巍教授常给学生们时常笑谈起这些当年的回忆,还有那些险些丧命的经历。

其身正,毋令则行。从事考古工作,尤其是西藏高原的野外考古,条件十分艰苦,他不顾年高,多次带队前往西藏阿里地区开展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海拔超过4500米,发掘区域许多是需要携带设备攀爬才能达到的山顶,发掘地点扬沙严重,不时还会有暴雨、冰雹和泥石流相随。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他都是全程参与,亲力亲为,在考古一线耐心指导同学们开展工作,极大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同学们无不为这种敬业和奉献精神所打动。

 

图片30.png

 

在西藏考古领域,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多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和李永宪教授成为真正意义上西藏细石器考古发现的第一人;他们共同调查发现了被誉为高原敦煌的西藏高原第一处绘有精美壁画的佛教石窟群——皮央东噶石窟;他们发现了比《唐蕃会盟碑》要早一百多年的《大唐天竺使出铭》碑刻,证明了唐代早期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路线上出山点的具体位置等许多重要发现,这也被誉为“20世纪以来中印和唐蕃交流史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近年来,霍巍教授在多年研究的深厚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高原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极大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这一系列发现,不仅奠定了四川大学在西藏考古的领先地位,也对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他和他的团队又经过激烈竞争,获批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三星堆考古、西南考古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中央领导的肯定。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成功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霍巍教授领衔的三星堆考古团队,全面参与了此次567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并取得重大突破,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的系列专题报道。2021年,川大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登上央视五四晚会,入选2021年度感动川大年度新闻人物之川大传承人物,尽显新一代川大考古人风采。

 

言传身教

以军人本色立德树人

 

霍巍教授时常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学生指引方向,温暖人心。他最爱以自己当年参军入伍、从军队考入川大的经历,教导学生成功源于严格自律与用心学习,要在人生规划中做好准备,才能把握住机会。学生眼里的霍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在生活上又非常关心学生,喜欢与学生交流。

 

图片31.png

 

作为一名从教近四十年的教师,霍巍教授军人本色不改,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秉承传统与开拓创新并重,创造性思维与科学研究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教育理念。2013年,他开设的《考古学与文明史》成为全国首批上线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017年,他主讲的《考古学导论》被评为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他领衔制作的东西部联盟慕课《巴蜀文化》成功入选最美慕课——首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2014—2018年期间,他组织的两项教改项目,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他领衔的《西藏历史与文化》成为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入选思政名师和名师团队;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改革立项为首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改项目。在学院师生们的心目中,他始终是一名永不知倦冲在前头的战士

 

霍巍教授秉持教师学生双向互动,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理念是:德才兼备,但要德行为首;有教无类,但还要因材施教;筑牢基础,但更要开拓创新。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研究经验融入课堂,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开拓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建立系统观念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无论课堂、讲座还是会议发言,他都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讲授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语言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生动且幽默风趣,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无数学子从他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带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成为了如今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中坚力量。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多名海内外名校博士、长江学者,为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建设事业提供着持续动力。

 

 

来源 | 四川大学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