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通讯 | 7月6日,让考古回归学术本位——霍巍教授在四川大学汉唐考古博士生研习会(第一期)上的主题发言

发布时间:2021-07-14 10:03

让考古回归学术本位

墓葬是迄今为止保存数量最多的考古学遗存之一,墓葬考古的历史研究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与史前时期考古相比,历史时期考古具有鲜明的特色,因为这一阶段有了文字,所发现的墓葬材料中也增加了很多有文字的考古遗存,为墓葬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和证据。另一方面,进入到历史时期,尤其是进入到秦汉统一王朝以后,对于丧葬礼制,开始出现官方的制度化解释。因此,在历史时期考古当中,出现了几个大的研究阶段,从考古学上来讲,这几个研究阶段有的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有的则是在不同的时期各自占领不同的比重和分量,渐次展开的。

图片78.jpg

其中有以下四条学术主线十分重要。

第一是构建时空框架,将区系类型学说运用到历史时期墓葬考古当中。在过去相当一段长的时期里,学界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建构不同区域墓葬发展的总体性,这一项工作为包括中国古代墓葬研究在内的历史时期考古搭建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学基础。这个工作的主体在重要地区应该说已经基本完成,在边远地区还在继续进行。有些地区至今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考古学时空框架,比如最近连续获得十大考古发现的青海西藏等地,其墓葬时空关系的建构还有待梳理。

第二是复原陵墓礼制。陵墓的礼制是有文献记载的,但是文献记载跟考古实物之间差别很大。其原因一方面是文献材料本身的问题,要靠史料学、史源学来解决。另一方面就是陵墓礼制的实际运作跟理想化的文献记载之间是有差异的。这之间的差异要以考古材料为基础,和文献材料实现整合。不能叫做“纠错”、“纠偏”,但是可以称之为“整合”。即通过考古材料去重新审视文献当中曾经存在的陵墓礼制,它的主干是否可以成立,文献记载中还有哪些偏差或者贻误。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其往往涉及到自秦汉以后统一的中原王朝对于整个国家礼制的建构。丧葬礼制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礼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凶礼、吉礼、军礼、宾礼、嘉礼占据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丧葬礼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复原陵墓礼制方面,学界开展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前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我们仍然还有很多不足,比方说对汉代、对于所谓“晋制”、对唐以后不同历史阶段丧礼制度的观察,以及如何运用考古材料与丧礼制度文献加以整合进行研究,礼制如何向社会推行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持续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

第三是观察传统习俗。通常所讲,礼制的建立是在中原王朝,尤其是在中央集权、中央权力非常强大的时期,其对体制内的管理效果可能是明显的。偶尔会出现僭越的情况,直至礼崩乐坏时,这些礼制才会崩溃。但实际上,还有一条“暗线”,如各地存在一些民间的、当地的传统丧葬习俗。这些民间丧葬习俗有时与礼制之间是游离的,并不完全被礼制所覆盖。如在四川地区,直到唐宋以后还有很多边夷之民所依行的仍然是当地的传统习俗,与中原礼制、政府制定的制度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此外,在历史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态势,即家族的兴起。世家大族的兴起对各地的文化建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从“二程”到朱熹。“二程”、朱熹对于丧葬的理解,及其在家族内要推行的礼俗,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这与中原礼制之间逐渐形成双轨。因此宋以后的一些墓葬明显没有按照中原礼制,原因就在于它所依据的主要是当地的某种传统习俗。以地方大家族为主体,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代表人物所制定的一些家礼、仪礼作为墓葬的一种指导思想,至少影响到他们的家族,影响到家族所在的一个区域,逐渐也会反向影响到中央王朝,使得中央王朝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存在。

第四是辨析文化因素。辨析文化因素也是考古学在做的主要工作。其中最受大家瞩目的自然是中外文化因素交流。从春秋战国以来,北方地区、草原地区就已经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汉通西域以后也引进了很多外域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对于中原传统的礼制和丧葬习俗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葬具、棺椁制度等。除中外文化因素之外,还应该考虑各地区之间文化因素的交流与互动,这些都会造成新格局、新面貌和新因素的不断出现。

近些年来,在墓葬考古领域,美术史、历史学对于考古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巫鸿先生曾经提出,墓葬美术应该成为美术史研究当中的亚文化现象,可见其在美术史研究当中的重要意义。一段时间以来,考古学界无不谈美术考古、无不谈墓葬图像,这应该说是个好现象,表明了考古学者开阔的眼界、广阔的胸襟以及虚怀若谷的品格,表明了考古学者愿意主动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交流、吸纳与融合。此外,后现代史学中的观念史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墓葬制度的考古研究,比方说对于妇女、儿童、医疗、疾病各个方面的关注,可能都是墓葬考古中所涉及到的。但是,关于上述四个面向中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必须要回归本位,即仍然要用考古学的视野、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去研讨,否则就会游离我们的研究初衷和方向,变得游移不定。要有我们自身学术本位的回归和考古学的回归。

说回本次研习会“汉唐陵墓”的主题,我特别想提到汉代墓葬祭祀空间的研究。这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作为一套地面与地下均有礼制规定的祭祀体系,过去学界往往观察地面的东西比较多,但是到了地下以后,对于祭祀空间的发生、发展这条线索理得就不够清楚。比如中央礼仪制度的形成,有时候并非一般所讲的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自下而上的,或者是一种双向的影响。因此,很多事情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会理得越来越清楚。相信今天的研习会,各位青年才俊们不同思想上的碰撞能够擦出新的火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希望站在时代的前沿的我们,能够把握好时代所赋予的新风潮和新气象,珍惜这样的大好时机,在生命最有活力和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一定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方向上去。

编者注:汉唐考古研习会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霍巍教授组织,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博士、青年学者、资深学者三个层次),围绕汉唐考古中的重大问题,从整体着眼,个案着手,与霍巍教授带领的汉唐考古研究团队及霍巍、王煜教授指导的汉唐考古读书班展开学术讨论。以期对历史时期考古中的重大问题、核心问题形成系统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时期考古学叙事。

本次四川大学汉唐考古博士生研习会(第一期)于76日举办,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煜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魏镇博士、北京大学的付龙腾博士以及四川大学的博士生焦阳、齐广、金弘翔、马伯垚以及硕士生张南金进行主题演讲。特别邀请到四川大学霍巍教授、罗二虎教授作学术总结,中央美术学院的耿朔副教授、郑州大学的朱津副教授、四川大学的庞政博士担任会议与谈人进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