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族考古》 复刊词
发布时间:2019-01-17 16:44
用学术理想支撑起一片纯净蓝天
经过多年的期盼与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停刊多年的《南方民族考古》今天终于复刊了。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没有太多的激动与兴奋,却有着几分沉重与不安。
《南方民族考古》是由四川大学前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主持创办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和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她创办于1981年,先后共出版五期,后来因故停刊。这份学术丛刊创办的宗旨和方针,在童恩正先生为本刊所撰写的创刊词中有过明晰的表述:“以中国南方为中心,兼顾东南亚地区的研究,以民族学、考古学为主题,重视相邻学科的配合和边缘学科的开拓;注重资料的翔实和科学性,但与此同时也欢迎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作者不分中外,论证无分南北。鼓励新颖见解,坚持百家争鸣。”刊物问世以来,由于其明确的办刊宗旨和鲜明的办刊特色,加之以当时国内外一批著名考古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的大力支持,很快便以其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与新颖敏锐的文章风格开一时之风气,成为当时除《考古》、《考古学报》、《文物》等三大传统考古文物类学术期刊之外为数不多的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刊物之一,所产生的长久而深远的学术影响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
《南方民族考古》先后出版的五期刊物所刊发的文章从总体上讲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的特点:首先,它立足于中国南方,但却放眼中原,俯瞰世界,将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始终置之于一个极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当中来加以对比考察,力图通过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从而寻找南方文明独特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其次,它勇于理论创新和真理探索,不囿前说,不畏权威,在许多当时尚被视为“学术禁区”的领域(如对摩尔根古代社会理论模式、对古代文明起源过程中从“酋邦制”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渡、对“中原文明中心论”的讨论等等)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学术讨论,震聋发愦,令人耳目一新;第三,它鼓励和倡导新方法、新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运用,让中国考古学界充分认识到张光直先生所提倡的“理论多元化、技术国际化、方法系统化”的真谛所在,引领着时代的潮流。这些特色,在当时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之下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尤其还要提到的是,《南方民族考古》通过前后五期的组稿和发行,还形成了一支中外学者相结合、民族学家与考古学家相结合、中青年学者与老一辈学者相结合的作者与编者队伍,他们彼此之间秉承学术平等、实事求是的良好学术风气,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从研究理论、研究资料到研究手段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风格与学术流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绿了祖国大江南北,我国文物考古学界无论从理论、方法、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已经面向世界,以博大的胸襟走向开放的时代。当我们缅怀前辈学者所经历的风雨岁月,所创造的不朽业绩,更是倍感这份学术遗产的珍贵与厚重,也倍感要继承这份遗产之不易。
在《南方民族考古》复刊之际,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学术环境更加开放、学术资源更加丰富、学术视野更加开阔的新的历史时期。与当初《南方民族考古》的创刊时期的情形相比较,世情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如果说当时《南方民族考古》还是学术界仅有的几种文物考古类学术刊物之一的话,那么今天各地区、各研究机构、各高等院校的文物考古部门都纷纷创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在祖国大地上犹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这些各具特色、富有生气的学术刊物有些已经办出了相当的学术水准,具有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对于我们这份长期停刊而又刚刚复刊的学术刊物而言,既为能够重返这个学术大家庭而感到可喜可庆,同时也更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今后无论是在稿源、作者与学术资源的竞争、还是在对刊物学术质量、特色、影响力的竞争上,无疑我们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是,我们有信心继续办好这份刊物。这是因为,这份刊物承载着无数老一辈学者的期盼与关心,如果没有他们自始至终对这份刊物的厚爱和支持,我们实难鼓起这份复刊的勇气;这是因为,这份刊物的背后,有许多海内外中青年学者作它的坚强后盾,他们不为名利,满怀对真理和学术追求的赤诚之心,为本期提供稿件的作者,还有那些不计报酬、默默奉献的编者,以及更多的为本刊的复刊做出了诸多贡献的“无名英雄”们,便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我们有信心办好这份刊物,还因为这份刊物诞生于四川,作为中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省区之一,这里曾经产生过不朽的史学名著,形成了优良的史学传统。我们的身上,继承着巴蜀先贤哲人们的流风余韵,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资腐帛于颠墙之下,求余光于灰尘之中”,愿以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作为己任。
作为一代学术新人,我们没有前辈们那样丰富的办刊经验,更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所有的编辑工作都是由四川大学考古系、博物馆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人员兼职承担,他们往往是在繁重的田野考古、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挤出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甘为他人作嫁裳”,所有的艰辛与劳苦惟有心知。在现实社会中充满着诱惑和欲望,虽然星空灿烂,却很少有人能够真心仰望。温家宝总理曾经满怀深情的讲过:“我希望我们这个民族能多一些能够遥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就会有希望”。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我们愿以最真诚的学术理念,来支撑起浩瀚的星空之下《南方民族考古》这片纯净的蓝天,这里将没有浮躁和虚假,这里将没有名利的追逐,惟有信念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奋力向前。
让我们以当年童恩正先生为《南方民族考古》发刊词当中的结束语来结束我们的复刊词吧:“愿我们所有的读者和作者,以及一切关心科学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念及编者的一片诚心,从各方面大力予以支持,使这份有意义的学术丛刊,能够健康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是为序。
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 版权所有 如有问题和建议请联系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四楼 邮编:610064
Tel:8628-85417695 Fax:85417695